如何花钱

2024年1月22日

我访问过一名25岁的YouTuber,她展开了一个名为“低买年”的挑战,主要是减少不必要的消费。在挑战中,她每月只给自己50元的预算,除了必需品外一概不许超支。这过程让她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,重新定义物品的价值,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。她认为,有些人做社交媒体排毒,暂时远离社媒,以重新调整跟社媒的关系。而“低买年”则让她重新建立了与金钱的关系。

一年后,她决定不再延续这个挑战,将预算增加到300元。她发现在“低买年”中,过分追求优惠,到处“捡便宜”让她忙得筋疲力尽,忽略了生活中更重要的事物,如心理健康和与家人朋友的关系。

预算管理是良好习惯,但我们必须避免走向极端。“低买年”虽然让这位YouTuber更了解金钱的意义,花费时更有意识,但过了某个阶段,生活有些余裕,她也想重新调整消费习惯。每个人财务状况不同,理财书籍常提到如何省钱,但怎么花钱也是一门学问。

省钱到花钱需过渡期

有一篇财经文章提到,很多财务规划师表示他们面临的挑战之一是说服退休后的客户花钱,追求他们理想的退休生活,即使开销不算很大。如果你一辈子省吃俭用,自我认知属于“我不是个乱花钱的人”,要改变你花钱的方式确实不容易。

我有个亲戚非常节俭,自认为“小钱精明,大钱糊涂”。然而,最近她的小叔在获得一大笔钱后的不到一年内突然过世,小叔刚得到的财富来不及享用,让她改变想法。她开始更愿意花钱过好一点的生活,不是随便乱花,而是觉得有必要时还是得花。

我们省钱的目的,或许是为了积累足够资金,避免为钱担忧。但当你已经有充裕的储蓄,却仍然无法摆脱“钱不够”的心态时,也是一种烦恼。

寻找值得花钱的快乐

钱能买快乐吗?某种程度上可以。很多人不清楚什么样的消费会让他们快乐,有意或无意地模仿别人的消费行为,别人拥有什么就跟风去买,以为这样就能换取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快乐。

每个人需求不同。有些朋友喜欢探寻美食,对我来说,能填饱肚子就好。我喜欢去一些偏远又带点冒险的地方旅行,但有些人旅游不想去太远的地方。如果你一直买别人的“二手快乐”或只是花钱给别人看,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才是值得的。

当我们找到觉得值得的东西,我们可以在能力范围内大胆支出,例如带妈妈吃顿好的,或者和全家一起去梦想的景点等等。

我有朋友承认自己需要“购物疗法”来应对负面情绪。这不仅是购买昂贵物品来安慰自己,生活的压力也导致平时的消费增加。或许你会想,工作已经很辛苦了,就多买几杯泡泡茶,多搭几次私召车,多喝几杯酒。

过了某种程度,钱就买不到快乐了。但我们没有其他满足内心需求的方法,所以只能不断花钱来证明这一切都是值得的。如果你已经对生活感到满足、幸福、快乐,那用钱来追求更多幸福就会失效,你就不需要用花钱的方式来买快乐。

  1. “低买年”访问链接
  2. 读完文章搭配这首歌:

起风

收录于2019年《写给天上的你》,写给爸爸的一封信

那天的风是我遇过最大的,大得莫名其妙。风刮进家里,把摆设都吹倒了。

傍晚时分,电话铃声响起。妈妈还有不祥的预感,把电话递给我。警察说是心脏骤停,距离您出事已经有好几个小时了,那时,也正是刮风的时候。

我不迷信,但也找不到理由解释那天突如其来的那阵风,所以现在只要一起风,我就会想起您。

那一刻,您在想着什么?您求助的时候,有没有人来帮您?您躺在街上多久才被发现?

您离开后我才发觉我不是很懂您。我们话不多,您也总是沉默寡言。我不知道您的心里话,也没试着问您。

只能通过这封信尝试拉近距离。

有些画面还是那么清晰:您为我炒的饭、每晚为全家泡的Milo;每天早起载我上学,虽然是妈妈要求您做的,但您还是不辞劳苦地这么做。

车里的时空是属于我和您的。有一次,您开玩笑地叫我留意街上的一名“美女”,我当下觉得好无聊,后来我才意识到,原来那是您试着和我沟通的方式。

我记得您换排挡的动作很酷,所以过后我学开车时也学手动挡。您留下的灰色货车在报销前我有好好利用,坐在驾驶座位,我才知道被别人载是多么幸福。

父母的离去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,尤其是您走得这么突然,让我觉得自己也可能会随时不声不响地消失,所以想在这一生做些有意义的事情。

爸,我现在过得不错,做我喜欢做的事。我从不知道您对我有什么期望,但我希望您会为我感到骄傲。

一眨眼过了十二年。最近天气转凉了,只要一起风,我总想起您匆匆离开的那一天。二十一岁的我,瞬间步入成年的那天。

最完美的决定(还是agar agar就好)

2023年11月27日

我最近在购买家具,过程花了一些时间,因为我会货比38家,确保买到最令我满意的产品。我不会犹豫不决,但会做足功课,研究不同品牌,比较优缺点,深怕错过一些重要的信息。

如果你买比较昂贵的大件商品时也会做比较的话,应该会明白我的这种心情,只是有时候,我觉得自己考虑得太多,搞得有点累。

在巴里·施瓦茨(Barry Schwartz)的书《选择的悖论》(The Paradox of Choice)中,他提到我们在做决定时有两种思维模式:寻求最优化的人,和满足即可的人。这两种类型都会仔细考虑自己的决定,只是方式不同。

满足即可比较快乐

寻求最优化的人追求做出最佳的选择,只接受认知中的最好。满足即可的人则只要是符合他们的标准,就不再费力探寻其他选择,即使这个选项不一定是最好的。

举个例子,你在一家著名的小贩中心吃晚餐,选择繁多,寻求最优化的人会走遍整个小贩中心,看了所有的摊位,再决定吃什么;满足即可的人可能只逛了几个摊位,看到了感觉还不错的瓦煲鸡饭,就点来吃了,不会再看其他档口。

当然,人们在做决策时并非完全理性。满足即可的人,更专注于达到目的,而不是花心思寻求最好的方案。当他们找到一个满足自己标准而且够好的选项时,就会停下来,更重要的是,满足即可的人往往比较快乐。

这不难想象,因为追求最优化的人会花很多时间,给自己带来很多压力,他们一直怀疑自己的决定,担心错过下一个更好的选项。在购买家具的过程中,我不断研究各种品牌,但世上的选择那么多,又怎么可能全部了解呢?

用37%法则做决定

在无止境的资料搜寻过程中,我找到了一个法则来安慰自己,叫作37%法则。它可以帮我们设下做决定的截止点,以37%为界线,前面的时间用来观察,后面的时间用来做决定。换句话说,我们只须要收集37%的资料就足够,如果收集太多信息,不仅耗时,还可能出现矛盾,以致很难做决定。

37%法则背后有个复杂的数学公式证明其有效性,但我们无须纠结于37%的定义,因为太执着于找出37%的点在哪里,也是一个问题。我把它当作一个经验法则,告诉自己,已经有足够的资料做决定了,即使以后遇到更好的选项,也不后悔自己的决定,因为那是我在当时所拥有的资讯中做出的抉择。

人生还有很多重大的决定,不仅仅是购物这么简单,像是选择伴侣、修读的专业、工作等。资讯爆棚加上千千万万个选项,真的不容易啊!无论是37%法则,还是当个满足即可的人,原则都是一样的:做人“agar agar”(差不多)就好,没有最完美的决定。

21天不喝咖啡

2023年10月16日

你是否和我一样,一天没喝咖啡就会头痛,心情不好,没有精神?我不喜欢没有咖啡就无法运作的自己,觉得这就是上瘾的症状。但我又非常喜欢喝咖啡。为了更好地理解如何冲泡一杯好咖啡,我曾参加过专业咖啡师课程,同时也喜欢在家里做手冲咖啡。早上要喝一杯Kopi O Kosong(无糖咖啡乌)才能开启一天。

今年电台UFM100.3庆祝22岁生日,主题是“坚持如初”。在打着“坚持”的口号下,DJ们得坚持完成一项维持21天的挑战。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一直以来很想尝试,但一直没有勇气尝试的——戒咖啡。因为喝太多咖啡,我的身体对咖啡因的敏感度降低,所以我要减少对咖啡的依赖,挑战21天不喝咖啡。

其实,21天并不算长,毕竟身边也有朋友在9个月怀孕期间不喝咖啡。但我担心自己会出现无法集中注意力或情绪受影响等戒断症状。不喝咖啡仿佛跟现实生活隔了一层纱,就好像不是“自己”的感觉。我在广播中分享这个挑战后,发现很多听众和我一样对咖啡上瘾,记者也觉得这个挑战难度很高,身边的人只能跟我说“祝你好运”。

戒断症状没想象中严重

为了应对这个挑战,我买了不含咖啡因的橘子南非博士茶当作替代饮料,同时安慰自己说最难的应该是前面几天而已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了心理准备,戒断症状没有我想象的严重。虽然偶尔还是会感到晕晕的,有时候难以集中注意力,但大致上还适应得来,也没有影响到工作。

即使没有严重的头痛,但我还是低估了对咖啡的渴望,会想念咖啡在口中散发的香味。有好几天,我会觉得“如果现在有一杯咖啡,那该多好!”

一些跟我一起挑战21天不喝咖啡的听众说,他们晚上更早睡了。我确实在晚上比较容易感到困。“Why We Sleep”(《我们为什么要睡觉?》)的作者Matthew Walker(马修沃克)提到,咖啡因会抑制人体内一种令人想要入睡的生物化学物质——腺苷酸(adenosine)的分泌。当然,咖啡因也会刺激神经系统,这些都会影响睡眠。

挑战结束后,一些“蠢蠢欲动”想要尝试这个挑战的朋友问我有什么收获。真的有必要不喝咖啡吗?

过去我会担心没有咖啡会让我感觉像行尸走肉一样。但如今,我更明白了在没有咖啡因的情况下,我的身体会有什么反应,也学会了调整对咖啡的依赖。除非你戒掉咖啡,否则你无法真正理解你与咖啡因之间的关系。如果你说“不喝咖啡,就感觉不像自己”,那受咖啡因这种兴奋剂控制的你,就是真正的自己吗?

过去,我喝咖啡是为了阻断没有喝咖啡对身体产生的不适,而不是为了真正品尝咖啡。挑战结束后,我更珍惜每一杯咖啡,适量地喝,细细品味咖啡的香醇滋味。

如何放慢时间

2023年7月03日

有时候,旅游的时光会过得很慢。它的“慢”是那种过得很充实,周遭都是新鲜事物,感官刺激开到最大所产生的感觉。想象一天行程的开始,你并没有特别早起,吃了早餐,逛了市集,买了几件衣服,去旅游景点打卡……啊,做了那么多事,怎么还不到中午12点?

如果不是活在当下

最近听到一个播客,主持人分享了一段旅游经历。他形容自己在新西兰旅游的过程,每天开车到景点,晚上去超市买食材,隔天又再早起。开车时要注意路况,到了目的地后就看风景、拍照。每天醒来只专注在眼前要做的事,不会去想之前或之后要怎样。每天活在当下,似乎让时间慢了下来。

如果你不是活在当下,你就只能在两个地方——过去或未来。并不是说活在当下就是最好的状态。原始人天天打猎觅食,担心三餐温饱、恶劣环境和野兽袭击。他们也是活在当下,但天天为生存而战,长远下来很消耗精力。另外,如果你只顾眼前享受,今朝有酒今朝醉而不做长远的打算,也许很快就没有酒喝了。

活在过去或未来有它的必要性跟缺点。活在过去,从正面的角度可以是缅怀旧时光,珍惜回忆,从以往的经历吸取教训;从负面的角度就是不满足于现况,希望可以回到从前,后悔,停滞不前。正面地活在未来可以是规划前程,未雨绸缪,往目标迈进;负面地活在未来则是过度担心不确定性,对未来感到焦虑,同样也是对现状不满,希望情况能改变。

我们穿梭在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但我们倾向于某个时间轴。你认不认识某些大部分活在过去或未来的人?对我这种想太多的人来说,活在当下是必修课。

专注于这一刻

难道只有旅游才能让你有活在“这一刻”的感觉?很多日常生活场景也能让我们进入这种状态,包括:

  • 学习新技能:第一次学开车时,你会全神贯注。
  • 在众人面前表演:这是我喜欢主持现场活动和广播节目的原因。
  • 运动:像冲浪、拳击、打羽毛球等运动,须要与眼前的瞬间共舞。
  • 遇到危险时:自我保护意识会让感官增强,高度集中注意力。
  •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:一个亲吻,一个拥抱,一个交心的对话,世界完全消失,只剩下彼此。

如果我们不专注于当下,就无法做好这些事情。比如说,你一不留神就会从冲浪板上掉下来;对话时你在想别的事,对方就会觉得你心不在焉;演讲时太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,就会失去和观众的联结。

活在当下也能让你进入心流状态(flow state)——完全沉浸于其中,一点都不察觉时间的流逝。这也许就是时间放慢的感觉,好像有超能力让眼前的场景以慢动作播放(像超级英雄Quicksilver或The Flash那样)。

这一刻,你在注意什么?

不小心活到100岁

2023年5月01日

最近我和朋友聊到人的寿命越来越长。史丹福长寿中心预计,现在美国五岁的儿童中有高达一半可以活到100岁,而美国乔治亚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,未来几十年将出现越来越多的百岁人瑞,男性可能达到141岁,女性可能达到130岁。活到百岁将成为常态。

我朋友说,“我才不要活那么久。”

我回答说,“不是看你要不要,而是如果不小心活到了100岁,你该怎么办?”

对于我朋友而言,100岁实在太遥远了。所以,让我充分发挥我想太多的本领,想象一下活到100岁需要考虑什么。

资产:担心钱不够用

很多人都会想到钱的问题,主要是担心钱不够用,但遗产分配也是要事先规划。假如100岁打烊,孩子可能已经60多或70多岁了,那时给他们一大笔遗产,效益未必是最好的。或许我们以后会考虑提早分给孩子,分阶段分配或是在他们更有需要和更能善用这笔钱的时候分配。但是要在有生之年规划资产分配的话,需要深思熟虑。

不少人还是会担心自己钱花完了,人还活着。我发现不管你拥有多少钱,这种担忧多少都会存在。当你达到某个财务目标时,你还是会觉得有多一些储备比较踏实。我们希望赚多一点给自己和家人安全感。但是,一味地追求累积更多的财富,会让我们忽视人生中除了赚钱以外更重要的事。

职业:经营第三、四春

你打算几岁退休?如果活到100岁,但在65 岁退休,那最后一段的人生也太长了吧。

我有一名朋友的爸爸退休后在家里无所事事,开始赌博,并输光了所有的退休金,还欠下一大笔债务,甚至和家人的关系都破裂了。朋友的结论是,人不可以没有事做。

当我们退休后,我们必须找到自己感兴趣和有意义的事情去做。我们需要重新定义退休这件事。

伦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Andrew Scott认为我们传统的三阶段人生——受教育20年,工作45年,65岁退休的概念越来越不适用了。我们要为多阶段人生做好准备。多阶段人生提供更多灵活性,包括选择兼职、自由业、灵活工作时间和参与志愿活动等等。我们可以逐步退出现有的职业,同时探索不同领域,开拓下一个阶段的可能性。事业上不只有第二春,可能还有第三、第四春。

健康:独处和社交兼顾

保持健康也是实现多阶段人生的关键。除了身体健康,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也是健康老龄化的重要部分。

有些人以“社恐”为由,习惯一个人。2021年美国“Survey Center on American Life”的一项研究中就提到了“友谊衰退”的现象,意思就是朋友越来越少。与朋友和家人定期交流或参加社区活动可以促进心理健康,并降低孤独感和抑郁的风险。

另一方面,对于交友没有问题的人来说,学习独处也是重要的一堂课。我们得从独处中找到宁静和跟自己相处的方式。懂得独处和交朋友并不矛盾。在漫长的人生中,我们都会经历独处和社交这两种状态。

活在当下

耶鲁公共卫生学院的流行病学和心理学教授Becca Levy在著作《破解年龄密码》(Breaking the Age Code)提到她去日本的经历。她不仅注意到当地人的寿命更长,而且发现他们对老龄化的态度非常积极。在东京的报摊上,摆着以年长者谈恋爱作为故事情节的漫画书。她看到70多岁和80多岁的人在公园里举重。她还提到音乐课上充满了75岁的人学习如何弹奏电吉他的场景。

以后的80岁,可能就像今天的60岁,人生还是充满可能性。在为了活到100岁做好准备的同时,我们也不要忘记活在当下。

一条直线

2023年2月20日

在我做整脊疗法的诊所,墙上挂了张海报,写着“Healing is not linear”(疗愈的过程不是一条直线),提醒我们在整脊的几个月过程中要有耐心。我们以为随着时间,身体的状态会稳稳地进步,但很多时候,我们的康复之路充满了起起伏伏,曲折反复。也许我们的进展得经历一段很长的停滞期,甚至是倒退,所以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。整脊诊所先为我打了“预防针”,叫我不要放弃治疗。

疗愈的过程没有我们想象的干净利落,不只是在身体上,心灵也是如此。当我们面对焦虑、抑郁或创伤等心理健康问题时,可能会希望有一条明确的康复之路。然而,世事难以预料,整顿好的情绪碰到一些刺激导致我们瞬间崩掉,让我们有一种打回原形,回到原点的感觉。虽然这会让人感到沮丧或自责自己没有进步,但会遇到挫折其实是正常的,也是过程的一部分。

能力与标准的差距

我刚加入电台时,常参考一段话鼓励自己。那是美国电台主持人兼制作人Ira Glass(艾拉格拉斯)给创意工作初学者的一些建议,题为“The Gap”。大意是刚开始,我们的能力跟我们的品味有一段差距(gap),我们的作品还达不到心中的标准,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。我们不断地试着缩小这个差距,让自己变得更好,但很多人无法成功度过这个时期,于是中途放弃。最重要的是要日复一日地坚持创作下去,给自己制定具体的计划,让产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可能补上这个缺口,你的作品才可以配得上你的视野。

缩短这差距需要时间,而过程也不是一条直线。经历很长的瓶颈期让人觉得灰心,想要放弃。有时候学习新事物,得打破一些旧的模式,过程会让人有不进反退的感觉。无论是学习或自我成长,都须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产出或付出,走过低潮、低谷,才能到下个高峰。

人生像坐过山车

在追求个人目标的路上也会遇到挫折。1月份的时候,我们积极地实现我们的新年愿望,无论是减重、省钱,还是开启新的事业,我们充满活力要让今年变得不一样。现在2月了,进展又是如何?如果还在良好的轨道上,请再接再厉。如果遇到挫败,也不要气馁。也许你没那么热衷于去健身房了,或看到体重不减反增;想要省钱却遇到一个无法预期的大开销;工作上设定的目标比想象中难达成等等,各种内在跟外在因素阻挠我们,重点还是要不断地前进。

人生不是一条直线,它比较像是坐过山车,峰回路转。下次陷入了困境或是有“前进一步,后退两步”的感觉时,我要提醒自己在整脊诊所看到的海报。过程也许是起起落落落落落,但小逆之后,必有小顺,大逆之后,必有大顺。

探索蒙古与自己

2022年12月05日

蒙古国的面积是日本的四倍多,人口却比新加坡要少,只有330万,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主权国家。它自由放牧的动物比人类还要多,​​大部分土地被草原覆盖,一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空旷。

参加蒙古之旅,心里确实有点紧张,不过正因如此,更想要去探索这个地方。这次的行程收获满满,获益良多。

不存在时间概念

出发前,旅游公司的负责人提醒我们在蒙古,时间这个概念,是不存在的。听起来有点悬,心里难免会想他们是否在为行程中会遇到的突发状况打“预防针”?

进而他们举例解释此话的含义。比如不要问导游或司机“我们多久才到?”,因为他们无法告诉你一个确切的时间,一切得看天气以及路况。你可以问还有多远的距离,但不要问还有多久的时间。

另一个原因则是,如果在路上看到别的车子遇到麻烦,像是卡在泥土里等,我们也会停车帮忙,因为若换成是我们需要帮忙,也会希望其他人给予我们帮助。同路人彼此照应,也因为这样,难免会影响行程的时间。

大地会给你所需的一切

查坦(Tsaatan)游牧民族是世上最后的驯鹿牧民之一,住在库苏古尔省(Khovsgol Aimag)北部泰加(Taiga)的深处。游牧驯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,如今有大约40个家庭延续着这样的生活方式,是个即将消失的传统。

行程的亮点之一是和游牧民族生活。我们必须骑马翻越山谷,穿梭在溪流之间,越过森林,跋山涉水,才能抵达牧民家族的营地。我真不知道在没有卫星导航的情况下,他们怎么知道游牧人的所在地。

我们自己砍柴、生火,晚上睡在星空下,早上看着牧民家中的少年带着马跟驯鹿去放牧,就连两岁多的小女孩都在帮忙搬石块。游牧生活不容易,纵使我们只是在短暂的时间里体验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,也能感受到他们跟大自然是一体的。生活所需可以很简单,而且大地都会提供给你。

远离科技尘嚣跟自己独处

这次出国,我刻意没有买电话卡。即使我有买电话卡,蒙古有部分路段完全没有网络,很适合做“科技排毒”,专注于眼前的事物,活在当下。由于地大,我们多数的时间行驶在崎岖不堪的土路上,你可以看书、看风景,或和团友聊聊天。不管怎样,总有很多安静的时刻。

我们这些从城市来的人,在没有网络跟热水澡的行程里,面对各种恶劣的环境因素,沉浸在大自然和荒野之中,仿佛来到了还没受到太多科技文明影响的世界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拥抱新体验,也从中更认识自己。

你的多重宇宙

2022年10月03日

最近看了电影《妈的多重宇宙》(又名《天马行空》),杨紫琼扮演的角色一下子是武林高手,一下子是电影巨星,一下子是一名家庭事业都失意的洗衣店老板娘。每个小小的念头都会跟选择产生不同的分歧,带你到不同结局,电影带出了主角在多重宇宙中的各个历程。

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着,遇到每个做决定的关键点都会有千万条路在面前展开。选择其中一条就是放弃其他所有可能性。如果真的有多重宇宙,你会不会想知道另一个你过着什么样的生活?有没有实现你的梦想?过得开不开心呢?

我曾以为我这辈子应该会在企业做数码营销,没想到会进入媒体业。如果当初朋友没有问我要不要在电台做兼职,如果我没有答应去尝试,如果我接了另一份工作,可能我现在的人生道路就不一样了。

从最微小的改变做起

《原子习惯》这本书提到了微变化带来的影响。想象你从洛杉矶飞往纽约市。从洛杉矶国际机场起飞后,飞行员只要将航向朝南微微调3.5度,你就会降落在华盛顿特区,而不是纽约。你几乎察觉不到的微小的变化竟然会让你离目的地数百英里。作者主要是说日常习惯稍有改变,你的人生道路就会通往一个截然不同的终点,鼓励我们从最微小的改变做起。

我们不知道哪些微小的改变使我们变成现在的样子,所以我们有时候会想如果人生回到过去,你会改变什么?

我很少有遗憾,但如果可以回到过去,我会想回到大学时期,把书念好。当时不懂事,觉得读书不比实际经验重要,所以总是忙课外的事。我参与不同企划,搞一些有的没的,忽略了考试,导致成绩不佳,差点退学。最后把成绩扳平,勉勉强强毕业,可是不理想的成绩单缩小了我的就职机会,就好像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封路。进入职场一开始是不顺的,工作了几年才有比较踏实的感觉。

虽然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,而且我也对现状感到满意,但我难免会想,如果我改变当时的自己,多重宇宙的另一个我在过着什么样的一个生活。一个小小的分歧会把我带到哪里?

也许我们有时候会怀疑自己做的决定是不是对的,留下许多遗憾。然而,你这一辈子所做的决定造就了现在的你,独一无二的你。回头看,你看到因为做了某些抉择而没有走的那些路,但往前看,却还有很多条故事线的可能性,而且细微的改变就足以带来巨大的变化。没有走的路有无限的想象空间,正在走的路也有无限的可能。

吃饱、睡好、多喝水

2022年5月30日

最近听到一个播客的听众留言问问题,一名听众寻求解决忧郁症的方法。这个播客跟心理健康没有关系,但听众长期听节目,有时候会想听听播客主的建议。这个问题不好回答,我很好奇播客主会给出什么答案。有时候电台听众也会问DJ各种问题。如果也遇到同样的状况,可以参考借鉴,说出一个对人有帮助的答案。

播客主再三强调自己非专业,有问题还是要咨询医生,然后分享自己会怎么做。他让自己脱离忧郁情绪的方式是:运动和充足的睡眠。

啊……答案就这么简单?

忧郁症有很多层面,有些情况需要专业帮助。播客主在有限的时间里,解释他只能以个人经验分享,希望说出一些可以帮得到听众的看法。

他的建议让我想到一个当妈妈的朋友说过的话。当她的孩子情绪濒临崩溃前,她会问他们几个问题:“上厕所了吗?”“肚子饿吗?”“累吗?需要睡觉吗?”,从最基本的地方着手。说完,她意识到,自己情绪低落时也应该问问自己同样的问题。

有时候负面情绪来袭,我们找不到原因,归咎于水星逆行或来月事(男生一样会碰上,我指的是“来情绪”部分)。退一步想,有时候我们只是忘了照顾自己。熬夜,坐太久,三餐不定时。我们可以从身体所需开始解决问题。

不久前,一起合作某个项目的同事说她接下来三天会休一个“mental health break”(心理健康休息)。她负责任地交代了事情,然后说其他事项休假后会处理。这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女生,他们的世代似乎更愿意接受和提出有关心理健康的课题。我想跟我同年龄层的朋友应该没有为了心理健康而休假的。就算有也不会说出来。能够让这样的需求正常化是一件好事。

我向这位同事了解了一下她的情况,没有大碍,只是最近压力比较大,需要让脑袋放个假。那么那三天她做了什么?调整生活作息,吃饱睡好,偶尔散散步。所以请假不一定要出国或把活动排满。三天过后,她精力充沛地把之前未整理的事项一一解决。

现在如果遇到情绪不佳的时候,我会问自己这些问题:

  • 睡得够吗?
  • 吃得好吗?
  • 水喝够吗?
  • 有运动吗?

当然,不是所有的情绪问题都能这般解决。但如果是在能力范围内有办法解决的,我们不妨好好多照顾自己,检视一下哪方面须要关注。这个方法何其简单,在我小时候,妈妈就告诉我了。原来人生当中重要的道理,妈妈早就说给我听,我还真是后知后觉。